奇客漫
  1. 奇客漫
  2. 耽美小说
  3.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4. 第212章 此路不通
设置

第212章 此路不通(1 / 2)


虽然楚歌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改动会失败的准备但他也万万没想到竟然能失败到这种地步。

首先看到的是御史台如雪片一般飞来的、弹劾他的奏章。

这些奏章中有不少针对其他法条的。楚歌没仔细看因为其他法条还是按照王文川原本的路子来的被弹劾的内容楚歌都大概知道没什么新奇的。

他更关心自己改良之后的青苗法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响。

结果一看这些官员弹劾新青苗法的奏章楚歌差点气得背过气去。

有人说他这是“损国库而博私名”也就是拿着国家的钱疯狂撒币给自己博取好名声。

也有人说他这是“损国库而谋朋党”也就是拿着国家的钱疯狂撒币实际上这些钱全都输送给了自己的利益集体密谋建立朋党。

还有人说他犯了欺君之罪因为青苗法不仅没有给国库带来任何的收入反而造成各地仓储中的存粮大批消耗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粮食安全甚至可能会造成打仗时军粮不足、灾荒时救灾粮不够的恶果

而御史台的这些弹劾显然还不是最令人窒息的。

在草草地翻阅完了这些文书之后紧接着就是朝会。

朝堂上又是一波官员的围攻而且这次说的话更加过分各种屎盆子疯狂地往楚歌头上扣。

其中还夹杂着大量对于他私德的攻击。

如果不是王文川身正不怕影子斜本身廉洁守法在基层执政经验很足、原本的声望也很高换个屁股不那么干净的此时怕不是已经要彻底控制不住场面了。

当然即便王文川本身的私德没什么问题这些官员们也总能找到攻击他的地方。

而更让楚歌感到心凉的是皇帝看向他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

原本皇帝对于王文川是十分信任的否则也不可能硬是断断续续支持他的变法长达十年。

至少在前面两三年中皇帝对王文川的认可度是很高的毕竟新法刚开始推行嘛哪怕有一些小瑕疵皇帝也会认为可以慢慢地改不会直接就把王文川给撸下来。

但楚歌把青苗法一改寄了。

在皇帝和百官的质问下楚歌还想再拼死挣扎一番。

他拿了慷慨陈词的天赋技能此时一番辩白把自己改良青苗法的动机给详细地说了一遍尤其是再三申明自己此举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那些粮食贷出去虽然暂时会减少国家仓储但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

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粮食肯定还能收回来从而达到他之前承诺的“国不加赋而民用饶”的目标。

慷慨陈词这个天赋效果确实有用。

楚歌能明显感觉到一些官员被他驳得哑口无言而高高在上的皇帝也颇为动容。

于是皇帝十分感动并当即拍板将王文川罢相。

楚歌的第一次变法尝试就这样非常悲催地在第一年就夭折了。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楚歌有点怀疑人生。

“不对啊我计划得挺完美的怎么结果还不如王文川原本的方案呢?”

在楚歌看来他改良后的青苗法可以有效预防官吏强行摊派的问题而且应该也不至于造成国家的财政危机啊?

他发放的是免息贷款又不是搞慈善白送。

既然是贷款给农民那以后农民会还的啊?

怎么就变成损公肥私了?

楚歌意识到自己改良的青苗法肯定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所以冷静过后就沉下心来从头开始认真分析。

而最佳的切入点就是御史台的那些人攻击自己的说法。

“这些官员们攻击我的其实就是两点。

“第一点认为我给国家带来了损失各地的仓储都在快速下降。这样一来未来一旦有灾害发生就会导致救灾的粮款不足。

“第二点认为我在给自己谋取私利。有人说我是在博取名望也有人说我是在给朋党牟利。

“虽然这些保守派的官员会想尽一切办法攻击我但他们的攻击应该也不是空穴来风必然要打在我的软肋上。

“而皇帝本来对我如此信任却在第一年就将我罢相这说明他们的攻击确实生效了让皇帝也不再信任我。

“也就是说我的新青苗法在客观上确实造成了这些后果?

“不对啊这是无息贷款啊为什么会带来损失呢?

“难道说那20%的利息是必不可少的?”

楚歌一番苦思冥想之后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豁然开朗。

他是个文科生对经济学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所以在一拍脑袋想出无息贷款这个办法时其实并没有什么经济学的知识作为支撑。

而此时他反思一番之后突然意识到了无息贷款在这个年代根本就是不可行的。

王文川为什么一定要将利息定为20%?

只是为了给国家挣钱吗?

要知道按照记忆碎片和历史上的真实记载王文川在地方上二十年早在做知县的时候就已经试行过青苗法。

很多人说王文川变法应该先搞试点再推行全国。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王文川已经搞过试点了而且效果极好。

也正是因为王文川在做知县的时候搞的试点让他名声大噪这才能够顺利进入朝廷中枢受到皇帝青睐、开启变法。

也可以说在他变法之初是众望所归的。

楚歌倒推了一番认为这20%的利息是导致青苗法失败的关键但此时深入分析一番却又发现王文川的做法其实另有深意。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做“风险控制”。

楚歌一厢情愿地搞了个无息贷款并认为在理想状态下这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户利益从而间接地给国家增加赋税收入。

但如果因为歉收导致有农民还不上呢?

只要有一个农民还不上那国家不就亏了吗?

作为对比其实可以考虑一下民间借贷的利率。

民间借贷的利率高达100%甚至200%这一方面是因为富商大户贪婪想趁机发财但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这种借贷的风险太大违约成本太高。

就拿青苗法的20%利息来看。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十个农户借贷后全都还上了那么官府就赚20%。可是如果十个农户中有那么一两个农户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还上呢?那这次借贷基本上就等于是白折腾。

在古代农业经济实际上是十分脆弱的基本上是看天吃饭。播种的时候农民如何确定今年一定风调雨顺?

如果丰收自然好皆大欢喜;可如果欠收大范围违约的情况几乎难以避免。

所以那些民间的高额借贷之所以利息定得如此之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违约的人太多。

如果利息定得低了几乎是必然会亏的即便不亏这个过程收益太低也不会有人去费劲瞎折腾。

如果把青苗法的利息定到20%以下亏损的可能性就已经很高了。

楚歌搞了个无息贷款只要有一个农户还不上国家就得亏损这就更麻烦了。

他又重新研究了一下王文川之前的青苗法方案发现王文川是有风险控制意识的。

比如他规定借贷农户要贫富搭配10人为保贷款数额根据各户的资产分为五等如果有农户还不上那么其他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总之是要把这些粮食连本带利地收齐。

原本楚歌以为这是个恶法因为从后来的执行上来看官员强制摊派后贫户还不起青苗贷导致富户也承担连带责任最后就导致大家一起破产全都被官员们强征到国库了。

可是在楚歌取消了这些风险控制措施之后又发现国家的利益根本没法保证了。

而且如果站在言官和皇帝的角度来看楚歌扮演的王文川被罢相完全可以说是活该。

首先你口口声声说新法是为了富国强兵那国富了吗?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